從心靈遍路到智能觀光:雲林朝聖廊帶的地方設計

主持人:黃世輝 教授

系所:設計學研究所,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計畫摘要

計畫以「從心靈遍路到智能觀光:雲林的朝聖廊的地方設計」為題,臺灣媽祖信活動以台中大甲媽祖遶境進香、苗栗白沙屯媽祖進香、雲林北港朝天宮迎媽祖最為知名,而雲林的西螺、北港即為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的主要中繼站和折返點。雲科大師生團隊藉由課程導入方式,紛紛走入雲林朝聖廊帶的頭(西螺)、尾(北港)兩場域,進行文史調研與在地關懷,除了繪製多樣的地圖和導覽手冊介紹場域景點、文物外,也設計一日遊行程、規劃中小學與高中職教案,實踐在地文化的傳承與發掘,亦將其場域文化特色轉譯成智能互動裝置與各類文創商品,日後會將場域地方設計的實務經驗,運用於朝聖廊帶上的其他鄉鎮,讓沿路的廟宇與鄉土景點因有文化轉譯與設計元素的注入,化身為國內外旅客心靈成長的映照點,打造出屬於各進香者特有的心靈修煉路徑。

展歷程與步驟

由西螺和北港兩場域開始,日後會將場域地方設計的實務經驗,運用於朝聖廊帶上的其他鄉鎮。

執行成果

計畫執行設定質量化KPI,透過每周的管考會議定期追蹤達成目標,而成效評估機制,則邀請專家成立「成效評估指標諮詢討論會」,建構不同層次包含學生、教師、學校、社區等各利害關係人的成效評估指標,並依實際情況持續性的滾動式修正,將分成下列五點進行說明。

  1. 師生參與成效:師生參與宗教文史搜集、西螺和北港的場域經營、文化資產和文化產業等相關工作推動,及數位課程的開發及講授、修課等之成效。
  2. 宮廟即博物館納入地方人士參與成效:宮廟是集聚各地不同職業、產業等人士參與之場域,本年度辦理許多宮廟文化相關講座、工作坊與課程。
  3. 教師成長績效:計畫除長期耕耘西螺與北港的教師外,也結合了不同領域的教師,其中不乏年輕學者,藉由定期會議交流,互相學習。
  4. 跨領域整合課程推動成效:在在地協同主持人的協助下,與在地多個組織共通合作進行課程、活動與設計商品。
  5. 在地產業受益:藉由計畫調查,整理分享不同以往的地方遊程,讓人重新認識場域新魅力。

 

本計畫將持續進行宮廟文化的發掘與調查,並將調研的成果轉譯與運用於多元化的地方設計與國中小、高中職的教案規畫,藉以營造特有的宮廟文化氛圍,在無形中與在地居民及一般觀光客進行互動和對話,打造更具文化底蘊的朝聖廊帶。

未來方向

1.設計轉化方面

未來會將更多宮廟文化的調查成果作轉譯與運用到更多元的設計商品中,也會將開發的實境遊戲和教具應用於中小學生的學習上,了解和觀察中小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檢視文化傳遞的構想是否有被順利達成,並經由其參與後的反饋,修正和開發更完整的產品,進一步嘗試將產品商品化,或是與文創產業攜手合作開發新產品。但即便是針對特定對象進行構思和設計,仍需說服該對象採用該設計案,方才算是更具實務效益的設計,以「北港朝天宮 NFT 專案項目企劃與設計」為例,NFT 圖像與擬定所綁定的 NFT 專案項目與賦能連結為視覺為優先產生,後續須配合網頁實際上架,以及廟方及相對應的周邊產業組織進行合作與協調,才能讓此專案能實際應用與執行,故之後也需諮詢相關 NFT 圖像平台,進行 NFT 鑄造與建構,並與相關單位進行討論與配合,再依過程中逐步修正與定案。

2. 人才培育

為加強高中職在地文化人才的培育,設計了「西螺醬油老手藝的傳承與創新」教案,原定目標為調查傳統產業與工藝美學,並將此成果轉化為高中階段社會領域課程教案,因時間與場地限制尚未能完成實際教學活動的規劃,且醬油產業與工藝美學間的關聯性調查做得不夠充分,僅完成部份製造過程與歷史價值調查,與工藝美學相關的資訊尚需再補足,包括製作過程中的發酵技術、木桶(舊)陶甕釀造、包裝設計、文化傳承等部份。明年考慮將傳統工藝主題融入不同專業課程,如高職食品科、美工科,以拓展教學領域,將不僅限於西螺在地學校,而能觸及其他相關領域學生,以提高產學合作的可能性。

 

從心靈遍路到智能觀光-雲林朝聖廊帶地方設計成果展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一直以來鼓勵大專院校融入社區,透過學生的創意與熱情協助社區成長。雲科大自2019年成立USR中心以來,積極將大學社會責任納入校務發展的重要項目,展開一系列校內推動措施。本次計畫概念是從心靈遍路到智能觀光,打造雲林的朝聖廊帶。

雲林的西螺、北港即為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的主要中繼站和折返點。雲科大師生團隊藉由課程導入方式,紛紛走入雲林朝聖廊帶的頭(西螺)、尾(北港)兩場域,進行文史調研與在地關懷,除了繪製多樣的地圖和導覽手冊介紹場域景點、文物外,也設計中小學與高中職教案,實踐在地文化的傳承,亦將其場域文化特色轉譯成智能互動裝置與各類文創商品。

本計畫除了有雲科大師生團隊的積極投入外,也特地邀請了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館長何美慧、笨港傳薪學院經營者經營者蔡享潤擔任協同主持人,並積極與多個在地組織團體,進行互動合作,多方了解宮廟文化,進而轉化為設計元素、智能轉譯;同時也結合國外朝聖遍路經驗,運用於朝聖廊帶上的其他鄉鎮,讓沿路的廟宇與鄉土景點因有文化轉譯與設計元素的注入,化身為國內外旅客心靈成長的映照點,打造出屬於各進香者特有的心靈修煉路徑。

計畫成果展於112年12月9-10日分別在西螺延平老街的德春齒科,以及北港大復戲院展出。西螺場域以「老廟、老街、老手藝」為主軸,與延平老街文化館共同發展老街區的觀光與文化推廣。北港場域則結合了集雅軒表演,以宮廟為核心,延伸至傳統表演藝術體驗營、文創小旅行,以及各類設計轉譯小物。

北港蕭美文鎮長親臨開幕會場致詞:北港最大的觀光資源是濃厚的宗教文化,以及多處古蹟、歷史建築。近年來也積極推動北港景點串聯和老建築活化,很高興能看見雲科大師生在北港地區的設計與智能結合傳統文化。

計畫主持人黃世輝教授提到:我們有個夢想,是能將香客轉成遊客,遊客變成對在地文化認同者。宮廟連結社造創生,對內團結、對外觀光;維護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傳統祭典,那麼這樣的保存行動將有助於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登錄,也有助於祭典觀光的發展。促進大學設計構想的落實,讓大學設計轉化為教育或為觀光做出貢獻。也能鼓勵年輕設計師和文史團隊加入。

透過本次展覽,希望呈現出一場豐富多元的文化饗宴,讓參與者在活動中能夠深入體驗當地的文化底蘊。

 


 

TOP